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迷你倉《 陝西省建設事業規劃綱要 》自存倉

迷你倉《 陝西省建設事業規劃綱要 》自存倉
SEO搜索排名專家 - 儲存
mini storage 陝西省建設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是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陝西省委關於制定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結合全省建設領域的實際編製的。本規劃既是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專項規劃,也是統攬建設事業未來五年改革與發展全局的綜合性戰略規劃。
  一、「十五」時期全省建設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十五」時期,全省建設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省建設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為「十一五」時期建設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到200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37.2%,比2000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城鎮建成區總面積達到1380平方公里,實際居住在城鎮人口達到1386.5萬人,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和各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以關中隴海鐵路沿線城鎮群為主軸,西延神—西康鐵路、陝北長城沿線、陝南漢江和陽安鐵路為副軸的「王」 字型城鎮體系格局。城鎮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功能設施的不斷完善,極大地吸引了周邊區域資本、技術、人才、勞力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城市和重點城鎮的集聚,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並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省城市GDP由2000年的966.89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0.09億元,增長了65.5%。西安市2004年生產總值達到1095.87億元,成為全國超千億的城市之一,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城鄉規劃管理逐步到位。「十五」建設發展過程,也是城鄉規劃管理工作逐步到位、實施力度不斷加大的過程。全省13個設市城市、80個縣城第二輪總體規劃編製任務全面完成。咸陽、延安、銅川市的第三輪城市規劃工作已經啟動。西安市完成了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和一批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的編制,廣泛聽取市民的意見,發揮了規劃的綜合指導作用。「十五」期間,省人大常委會兩次開展了規劃法執法檢查,通過了《關於依法加強城市規劃工作的決議》,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成就喜人。「十五」期間,全省市政公用設施投資436.74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8倍,是建國以來投資最多的時期。到2005年,全省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478.84萬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94.96萬立方米,增幅達24.73%,城市供水管網6909.65公里,比2000年增加2705.65公里,用水人口由714.43萬人增加到1082.55萬人,用水普及率由2000年的63.65%增加到2005年的90%。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漢中、銅川、延安、商洛等城市一大批供水重點工程相繼在「十五」期間投產,穩定向城市供水。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大大增強。到2005年,全省污水處理廠由2000年的2座,增加到9座,污水處理總規模為65萬噸/日,污水回用5萬噸/日。全省城市排水管道達到5226.8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1967.8公里,年均增長12.08%。到2005年,全省共建成城市道路5520公里,總面積9930.7萬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1276公里和5368萬平方米,增幅分別是30%和117.6%。天然氣城市氣化工程建成點火通氣的城市由2000年的9個,增加到29個,天然氣用戶由2000年的37.62萬戶增加到2005年的100餘萬戶,增幅為165.82%。天然氣汽車加氣站由2000年的1座增至40座。液化石油氣儲備站新增80座。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2000年的400多萬平方米,增加到3300萬平方米。到2005年,全省已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場7個,尚有10個已經開工建設。全省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16.78%,其中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39.78%,清運垃圾車輛增加,公廁設施改善,沖水式公廁增加937座。到2005年,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九五」期末的2.66平方米,提高到5.11平方米,增長了92%。寶雞市、韓城市、楊凌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安市閆良區、旬邑縣相繼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園林城市。寶雞市還進入國家園林城市的行列。各級政府加大舊城改造的力度,相繼打造了一批新的城市亮點,西安大雁塔北廣場、西安大唐芙蓉園、寶雞渭河生態園、咸陽湖、漢中漢江橋廣場、韓城禹甸園等精品工程,大大豐富了城市的人文景觀,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村鎮建設進入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全省現有建制鎮823個,集鎮727個,村莊27098個。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鎮建設逐步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其顯著特點是:一方面村鎮數量總體減少,村莊人口緩緩下降;另一方面村鎮人均擁有的住房和各類生產生活文化設施穩步提升,村鎮建設佈局結構逐步優化。在西安等大中城區周圍,關中、陝北、陝南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地區,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小城鎮迅速崛起:如岐山縣的蔡家坡鎮、安康市漢濱區的恆口鎮、神木縣的大柳塔鎮、延川縣的永坪鎮、西安市長安區的郭杜鎮等。住宅與房地產業進入高成長時期。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的住房新體制初步建立。城鎮私有住房的比例超過了80%。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穩步發展。廉租住房制度已在大中城市相繼起步。到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3.4平方米,比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了3.6平方米。城鎮住宅嚴重短缺的問題基本解決。城市房地產開發進入高成長期。全省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410家。「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房地產投資923億元,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14.5%,建成各類房屋建築面積30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2520萬平方米,占84%。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通過治理整頓和調控,房地產市場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投資融資、征地拆遷、房產評估、中介代理、物業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全省房地產開發、中介服務和物業管理人數已達到7萬人。實行專業化物業管理的房屋建築面積達6000萬平方米,占28%。
  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建築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五」期間,實現增加值1533億元,比「九五」增長240.3%,佔全省GDP的12%,在全省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僅次於工業和農業,突出顯示了在加快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勘察設計是建築業中技術密集的重要行業,「十五」期間,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4億元。年人均營業額17.33萬元,納稅3.28億元。全省506家勘察設計單位,技術門類齊全,創新能力強,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優勢。獲國家和省級科技進步獎57次,國家級勘察設計獎44項,獲國家專利5項。由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組成的工程承包新體系逐步形成。「十五」期間,全省共有14個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97個工程獲省優質工程「長安杯」,886個工程獲「省級文明工地」稱號;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省13個設市城市和20個縣建立了有形建築市場,機構職能、監督機制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轉包、違法分包和掛靠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工程擔保和工程量清單計價全面實施,項目經理資質向建造師執業資格過渡工作全面展開,已完成一、二級註冊建造師的考核認定工作,建築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信用檔案制度初步建立,工程監理履蓋面達到87.6%以上。企業負責、專業機構監督、政府監管的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新機制初步形成,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和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機制全面建立,工程質量顯著提高,安全生產狀況平穩。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成效顯著,截至今年年底,全省共計清理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28.38億元,占拖欠總額的80.65%。
  建設科技和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十五」期間,全省建設系統,先後完成了「密肋壁板結構體系」「污水處理工藝設計參數實驗研究」等六個重點課題,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重點實施技術示範工程活動中,達到全省領先的28項,省內先進的73項,在向建設部推薦的10項全國建設新技術示範工程中,有一項獲得建築業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金獎。全省節能新型牆體材料達到34億標準磚,城鎮新型牆體材料和節能建築的推廣比例占建築竣工量的75%,西安等10個設區市和楊凌示範區已全面禁止在房屋正負零以上的牆體使用粘土實心磚。「十五」期間,人才實力明顯增強。全省建設事業人才總量為20多萬人,約占職工總量的21%,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在全國排第四位。從2002年以來,以生產操作人員為重點,共培訓建築行業和公用事業行業主體工種的操作人員10萬人,緩解了高級技工的不足,提升了全行業的整體素質。
  建設領域體制改革和行政職能轉變逐步深化。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建築業規模調整和結構優化取得重要進展。建築企業中國有獨資公司的比重下降為12%,股份制企業已佔88%。房地產開發企業中股份制企業約占95%以上。勘察設計業企業化改造取得重大進展,各種有限責任公司已佔勘察設計單位的37.6%。市政公用事業的企業化改造正在逐步推開。「十五」期間,全省頒發建設事業地方性行政法規五部,作為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建設法律、法規體系框架。行政執法程序更加規範,集中對外窗口,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辦事條件,限定辦事時限的政務公開機制已成為建設行政執法的新機制。以人為本,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房屋拆遷問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物業管理糾紛和出售房屋「短斤少兩」問題是各級建設部門的執法重點,領導親自掛帥,加強監督檢查,部門聯合辦案,取得了顯著效果,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和擁護。
  二、開創全省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十五」的成就來之不易。全省建設事業正處在黃金發展時期,也是矛盾凸現時期,機遇和挑戰同時存在,我們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努力化解各種矛盾,開創全省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規劃的綜合宏觀調控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在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轉變的情況下,編製城鄉規劃並對規劃實施有效的監管則是城市政府配置公共資源、保護資源環境、協調利益關係、維護社會公平,建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的主要手段。這種理念已成為許多城市黨委、政府的共識:這對加強城鄉規劃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但是,還要看到,全省城鎮規劃的修編特別是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和修編任務加大,專項規劃、詳細規劃進一步加深,再加上那些忽視城市發展規律、超越經濟發展和資源承受能力等違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障礙還嚴重存在,必須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十五」全省基礎設施發展很快,「十一五」將更上一個新的台階。這個發展趨勢是肯定的。但是分析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現狀,還存在不少問題。以西安市為例,市政基礎設施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人均道路面積名列第12位,污水處理率列第13位,人均公共綠地列第15位。差距很大。全省城市道路面積比2000年增長了91.77%,而道路的長度只增長了24.16%,這說明,城市道路跟著汽車的增多而一再加寬,而路網的連通度、密度不足。城市運營管理的系統性、協調性不強,公共環境衛生系統建設滯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廁建設一直是全省城市的「軟肋」。供水、排水管網改造已經提到日程。總之市政公用設施面臨的壓力很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戰略為村鎮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村鎮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必將為農村公共事業和村鎮建設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但是,全省村莊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而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依然是「十一五」期間制約村鎮建設事業發展的瓶頸。2005年,全省村莊總投資42.13億元,其中農民住宅投資34.4億元,占81.7%,公用設施投資只有3.36億元,平均每個農民只有15.18元。因此,村鎮建設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必須從村莊整治突破,扎扎實實的做工作。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在城鎮住宅嚴重緊缺的問題基本解決的前提下,城鎮居民在住房佔有上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便推出了經濟適用住房的政策。由於多種原因,運行中出現許多問題,資源的配置造成了新的不公。在房地產業發展中,房地產開發商通過拆遷損害被拆遷人的權益和過度開發牟取暴利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依然是影響社會和諧和穩定的突出問題,必須繼續堅持整頓、規範市場和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
  「十一五」時期,全省建設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局,堅持全面實現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人為本,緊緊圍繞著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籌安排好全省建設領域的各項工作。以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完善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優化發展環境、保障公共安全、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重點,大力推進和深化建設事業各項改革,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強建設領域的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省際間合作,逐步縮小我省建設事業同先進省區的差距,促進建設事業全面、協調、持續快速發展。
  「十一五」時期全省建設事業的總體目標是:統籌城鄉發展,基本建立起城鄉一體的建設行政管理體制、法律制度和工作機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城鄉規劃的綜合調控和區域協調機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關中城市群和陝北、陝南城鎮體系的城鎮定位和產業規劃佈局;以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力推進村莊規劃建設和整治,建立城鄉建設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體制;把建築節能擺在更加突出地位,取得重大效果;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資源得到科學的開發和有效保護;基本建立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機制,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節地、節水、節能、治污、防災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的預警和應急機制比較健全;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住宅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住房保障制度全面運行;建築市場、房地產市場、市政公用市場的行為規則和監管機制基本完善,市場在開放競爭中發展良好,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十一五」時期,推進全省建設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實現上述總體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建設事業的發展。堅定不移地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一切工作都要圍繞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歷史機遇,促進全省建設事業五年上一個大台階。房地產業、市政公用事業等服務業的增長要高於全省同期GDP的平均增長速度。
  2、堅持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城市、和諧村鎮。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從城鄉規劃編製,到城鄉規劃的實施,都要實現城鄉互動,共同發展。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貫穿在村莊整治的具體的政策措施之中並認真加以實施,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在公用建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
  3、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工作承擔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任務,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要進一步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4、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十一五」時期,是全省建設事業改革的攻堅階段。要繼續推進建築業的結構調整和勘察設計單位的企業化改造。繼續探索市政公用事業的改革,提高其市場化程度。不斷改進和完善建設行政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
  三、強化城鄉規劃的綜合調控職能,促進全省城鎮化進程
  1、做好全省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和修編工作。加快編製《關中城市群建設規劃》、《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體系規劃》、《秦嶺北麓保護開發利用規劃》等重點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加強農村村莊規劃編製、管理和實施工作。繼續做好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之間的連接和關係,突出城市總體規劃的前瞻性。西安等大城市,要把向地下要空間,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舉。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協調管理機制,加強對關中、陝北、陝南城鎮體系規劃中的指導和協調,明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落實空間分區開發管制要求,切實發揮城鎮體系規劃對安排城鎮資源和公共空間的指導作用,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強化和完善規劃的行政許可,進一步遏制盲目建設、重複建設和無序建設。
  2、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提高城鄉規劃的編制管理水平。繼續改進與完善城鄉規劃的編制方法與內容。城市總體規劃應注重城市的遠景發展戰略,把五年內建設項目和空間資源的利用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加以明確,以作為實現總體規劃戰略的「剛性」規定。城鄉規劃的編制要突出特色,防止趨同。城鄉規劃編製工作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切實體現「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依法辦事」的原則。嚴格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審批制度。規範對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認定,明確組織單位和編製單位的責任,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
  3、強化城鄉規劃監管機制。建立城鄉規劃委員會制度,城鄉規劃專家咨詢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省、市兩級都要逐步推行駐城市規劃督察員制度。逐步完善城市規划動態監測系統,豐富監測手段,到2007年底,省建設廳對省批總體規劃的城市實施全面監測。大力開展規劃法律和規劃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規劃意識,推進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堅持規划行政的公平、公正原則,提高規划行政效率,加強規劃審批前後的公示,實現「陽光規劃」。查處違規違法的典型案例通過多種形式曝光,提高公眾對城市規劃的認知和瞭解,提高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執法監督的能力和水平,依靠群眾推進規劃管理。
  4、加強城市規劃對城鎮化的統籌指導。對西安、咸陽的發展要實行規劃統籌佈局和協調指導,做到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步、科技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加快西鹹一體化步伐,提升西安都市圈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幅射能力,充分發揮西安都市圈在全省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堅持發展城鎮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促進人口聚集、產業聚集和城市功能聚集。以隴海鐵路、寶潼高速公路為軸線,規劃建設好優勢互補、交通快捷、功能完善、要素聚集、特色明顯的關中城市群。陝北地區要處理好能源化工資源開發,生態建設和城鎮建設的關係,通過精心佈局,合理規劃,提升榆林延安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規劃建設好神木、靖邊等發展較快的縣城和重點鎮。陝南地區要進一步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重點規劃建設好現有城市、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到2010年,全省城鎮人口達到1707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5%。
  四、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穩步推進村莊規劃建設和整治工作
  村莊規劃建設和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惠及農村千家萬戶的德政工程,是在現實條件下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村莊整治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賦於建設部門的重要戰略任務。「十一五」時期,村鎮建設工作的重點就是大力推進村莊整治。
  1、村莊整治內容和標準。村莊整治的內容主要包括:村容村貌整治,廢舊坑塘和露天糞坑整理,村內閒置宅基地和私搭亂建的清理,打通鄉村連通道路和硬化村內主要道路,配套建設供水設施、排水溝渠及垃圾集中堆放點、集中場院、農村基層與村民活動場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設施等等。通過整治達到:村容村貌整潔優美,硬化路面符合規劃,飲水水質達到標準,廁所衛生符合要求,排水溝渠和新舊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轉運場所無害化處理,農村住宅安全經濟美觀並富有地方特色。村莊整治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採取多種形式進行。
  2、編好規劃,抓好試點。村莊整治要編好兩個規劃:一是適應農村人口和村落數量逐步減少的趨勢,編製好縣域村莊總體規劃,科學預測和確定需要撤並及保留的村莊,明確將擬保留的村莊作為整治的侯選對象。二是編製村莊建設規劃,合理確定整治項目和規模,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和要求,規範運作程序,明確監督檢查的內容與形式。堅持試點引路,量力而行,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從2006年起,全省開展「千村百鎮」整治活動,全省每年將有1000個村、100個鎮進行整治。村莊整治要尊重農村建設的客觀規律,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要為前提,堅決防止盲目照搬城鎮建設的模式。堅持以改善農村最迫切需要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中心村整治為重點,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搞好中心村規劃,完善公共設施,引導獨立農戶和散戶農戶集中建房。向農民推薦並贈送優秀農村住宅設計圖集,推廣室內水沖廁所設計等各類節能技術。
  3、建立分級責任制。省負責提出全省村莊整治的引導項目、階段性目標與實施方案;縣鄉人民政府負責指導與組織實施;村莊自治組織負責具體的項目建設;村民自主投工投勞參與項目建設與管理。建立農民參與機制,動員組織農民廣泛參與村莊整治,為農民參與村鎮建設提供製度性保障,讓農民得到實際利益。建立村莊、公共設施管理的長效機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參與公共設施的運營和管理的途徑,逐步推行和完善村民理事會制度,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參與決策,志願無償參與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凡能夠進入市場運作的公共設施按照市場運行;市場運行有困難的由村民交費或村集體解決資金問題。
  4、加強政府對村莊整治的支持,建立協調推進機制。省財政設置村莊整治專項資金,市、縣財政設立專項配套資金。省、市、縣三級財政資金的支持範圍主要限於縣鄉範圍內農村區域性的公共設施和村莊、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建設項目,通過發佈財政支持項目目錄的方式予以明確。對於非公益性項目,主要由農戶根據需要自主投資、自主建設。對部分急需推廣的項目,政府可以在初期給予適當的引導性支持。各級財政設立「村莊整治專項事業費」科目,安排一定資金用於編製村莊整治的前期規劃,包括縣域村莊總體規劃、地形圖測量、村莊整治規劃等。切實加強對村莊整治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成立相關部門參加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和組織協調工作。建設部門成立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按照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部門協調,密切配合,整合資源,加大村莊整治工作的技術服務和項目實施的技術指導。建立公推民選的村莊整治駐村指導員制度。與縣鄉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分流安置相結合,鼓勵公務員特別是縣鄉公務員參與村莊整治,由政府公推為駐村指導員。駐村指導員負責對村莊整治的組織與技術指導,接受村鎮建設助理員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5、建立村莊整治的培訓制度和督促檢查制度。以學習和貫徹《陝西省農村村莊規劃建設條例》為重點,分期分批培訓新農村建設的村鎮領導幹部和駐村指導員。加強對農民建設新農村基本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的參與能力。有計劃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觀摩學習,充分發揮各地示範村、示範鎮的引導、帶動作用。建立村莊整治督促檢查制度,切實加強對村莊整治實施過程中資金與實物使用的監管。建立健全上級對下級的督察機制,接受人大、政協的督察,鼓勵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對村莊整治進行監督。動員全社會力量、志願者積極參與村莊整治活動,為改變城鄉二元化結構,建立城鄉友好型社會做出貢獻。
  五、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目標,大力推進建築節能目前我省建築能耗約佔全省總能耗30%以上,大力推進建築節能對建設節約型社會意義重大。2006年,全省新建建築全部達到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西安市執行節能65%的地方標準。到2010年,陝北、關中地區執行建築節能65%的地方標準;新型牆體材料產量占牆體材料總用量的比例達到55%,城鎮使用新型牆體材料的比例達到90%以上;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的增長幅度在現有基礎上力爭減少25%;新建建築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總消耗比現在下降15%。 1、科學合理規劃,強化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突出城市總體規劃引導資源節約的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和權威性的作用,突出規劃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從源頭上把好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關。按照集約和節約使用土地的原則,加快編製、完善和實施村鎮規劃,合理調整居民點佈局,減少農民居住點人均用地,提高村鎮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對各類開發區的土地利用實施嚴格的審批制度,充分考慮建築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要求,要通過合理佈局,優化整合各類生產要素,避免盲目發展高耗能產業。合理選擇建設用地,充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和節約程度。工業項目用地,要合理確定用地規模,適當提高容積率;公共建築、居住建築要在符合健康衛生、節能及采光標準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建築密度和容積率;積極推進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和共建共享。 2、嚴格執行標準,全面推進建築節能工作。以政府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為突破口,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步伐。對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大城市應完成改造面積的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新建建築要強制執行國家已頒布的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嚴把建築節能設計審查關。設計單位要嚴格按照有關的節能建築設計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圖設計審查機構必須按規定嚴格進行節能設計專項審查。對不符合建築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不予通過,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施工圖設計審查合格的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需在項目所在地的建築節能與牆改管理部門辦理告知性備案手續後,方可頒布發施工許可證。建築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審查合格的設計文件以及節能施工技術標準、規範和工藝的要求進行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設計。監理單位要嚴格按照節能技術標準、節能設計文件對節能建築施工質量進行監理。 3、加大建築節能技術創新。積極組織科技攻關,努力開發、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築節能適用技術和產品,加快成熟節能技術和技術集成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應用新型牆體和屋面保溫材料、節能門窗,供熱采暖系統溫度調控和分室控制分戶計量、空調節點和綠色照明等建築節能技術。加大開發利用可再生的能源,重點做好太陽能、地源熱泵、熱電冷三聯供技術以及沼氣和風能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綠色建築、低能耗建築的研究開發。 4、強化推行新型牆體材料,節約建設用地。按照國家和省上的統一部署,逐步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城鎮向農村拓展,分期分批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禁止新建、擴建實心粘土磚生產企業或生產線,對現有實心粘土磚生產企業實行定點限產管理,引導轉產粘土空心製品,逐步由禁止使用向禁止生產過渡,推進土地復墾。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新型牆體材料和限制粘土實心磚的稅收政策,嚴格貫徹執行陝西省新型牆體材料和限制粘土實心磚的稅收政策,嚴格貫徹執行《陝西省新型牆體材料專項基金徵收、使用和管理實施細則》,充分發揮經濟政策調控作用。 5、加強法規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完善法規、制度標準建設。出台《陝西省建設節能條例》。研究制定《陝西省新型牆體材料建築節能技術產品確認管理辦法》。建立建築「四節」工作統計制度、投訴舉報制度、監督稽查制度和建築節能能效評估制度。加強對新型牆體材料、建築節能技術產品應用設計、施工規程、驗收規範和技術導則等標準體系的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加強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嚴把竣工驗收關,建築節能與牆改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建築節能重要部位的專項檢查工作。建設單位在組織工程項目的竣工驗收時,應將建築節能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達不到有關節能設計標準或在工程中採用明令禁止、淘汰的產品、材料和設備的,一律定為不合格工程,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不得減免新型牆體材料專項基金,不得參加優質工程以及國家和省優秀設計的評選。
  六、繼續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功能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保障,關係到城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先導性、公用性和自然壟斷性。加大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職能。「十一五」時期,全省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資970億元,平均年增長10%。 1、堅持實行供水與節水並重的原則,加強供水保障系統建設。「十一五」期末,城市年供水總量13億噸,供水管網發展到8690公里,城市人均日綜合用水量188升,供水普及率達到96%。以解決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確保用水安全為重點,加快供水管網的改造,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對運行越過50年及老城區嚴重老化和漏損嚴重的供水管網的改造,到2010年將全省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到12%以內。加快以榆林、商洛為重點的嚴重缺水城市的水源建設,積極推進供水技術進步,改善供水質量,提高城市供水企業水質檢測能力和水平。健全城市供水水質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供水水質定期公告制度。以創建節水型城市為目標,積極推進節水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節水知識,推廣節水技術、嚴格節水制度。繼續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逐步建立促進節水的水價機制,實施城市用水定額管理,加快抄表到戶工作,逐步實施階梯式計價和超定額用水累計加價制度,千方百計節約用水。加快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強制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全面提高城市供水系統應對突發事件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國家、省、市、縣三級供水安全保障和應急體系,制定職責明確、結構完整、功能全面、規範有序、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城鎮供水應急預案,運用水質測控、信息採集、信息傳輸與處理、決策支持等技術手段,形成覆蓋全國城市的現代化城鎮供水應急指揮系統,切實保障城鎮供水安全。 2、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回用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十一五」期末,排水管網達到8690公里,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其中設市城市達到70%以上。重點抓好實施《陝西省渭河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建設規劃》和漢江、丹江污染防治規劃。渭河流域所有城市都要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漢江、丹江沿岸城市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區域內的城市也要加快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突出環境治理,優先發展城市污水處理行業。西安、寶雞、咸陽污水處理率達到70%。實施好水環境「4310」工程(保護與建設4條河流、3條人工渠、10個景觀湖),大力遏制城市水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推廣再生水利用。全面建立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全省所有城市要在2006年4月1日起全面開徵污水處理費。運用價格的機制,促進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用水結構的合理調整,鼓勵工業、服務業、市政、園林綠化等行業使用回用水。加強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用的監管,全面推進流域、區域城鎮的污水防治,逐步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運行的督察與指導體系。完善城市污水處理信息系統。 3、依照城市發展規劃,繼續加強城市道路橋樑建設。「十一五」期末城市道路長度達到7456公里,道路面積達到13108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0平方米。加強城市道路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合理解決城市道路用地,結合新區開發、舊城改造,調整路網結構,提高道路密度,加快發展快速機動車道系統,使城市道路呈網絡化、層次化,形成佈局合理系統。西安市應以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佈局:拉大城市骨架,發展外圍新區,優化佈局結構,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護古城風貌;顯山露水增綠,塑造城市個性;南北拓寬空間、東西延伸發展為目標,道路橋樑建設主要向西南、東北方向發展。在加快城市主幹路和快速路建設的同時,注重次幹道和支路的建設,提高路網密度,實施中心城區打通斷頭路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到2010年,爭取西安市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建成通車。寶雞、咸陽、漢中、延安等城市要推進建設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離的道路系統,適當提高道路建設標準和養護標準。完善道路功能,加強養護維修,保證城市道路的安全與暢通。強化城市道路的路政管理,重點加強非法占道的管理,加大「占道經營」、「馬路市場」的清除力度,加快停車場的建設,加快停車場的發展規劃和配套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大力推廣立體停車場(庫)的建設,實現停車業的產業化。根據城市街道的不同功能,發展高效、節能的城市照明設施(設備),實現大中城市道路(街道)照明裝置率100%。 4、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大氣環境、節約能源為目標,積極發展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十一五」期末,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2%,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1200萬平方米。發展天然氣主導氣源,重點做好甘泉、吳起、志丹、富縣、米脂、定邊等縣淺層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力爭「十一五」期間,關中、陝北絕大多數城市和縣城建成天然氣利用工程;陝南地區的漢中、安康、商洛市三市以及寧強等11個縣城建成天然氣利用工程;使全省天然氣氣化城市達到60%,全省98%的縣城建成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積極發展大中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事業,建成以熱電廠為主要熱源,區域鍋爐為輔助熱源的供熱體系。小城市以區域鍋爐為主要熱源,燃氣和燃油鍋爐為補充熱源的體系。統籌安排好西安灞橋熱電廠等七個熱電廠改造和擴建、13座熱電廠的新建以及20個供熱站的新建改建工程。通過對全省供電設施的新建、擴建和改造,使節約型的熱電聯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快城市供熱體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供熱按熱量收費。推進供熱系統的技術創新,完善供熱控制系統和計量系統,逐步實行分室控溫、分戶計量。提高燃氣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力推廣新型管材、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研發各種安全保護裝置,確保生產、運輸、儲存和使用的安全。 5、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大力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下大力氣把整治城鎮的「髒、亂、差」問題真正解決好,是「十一五」時期的一項攻堅任務,也是創建良好的城鎮環境,實現人居和諧發展,增強城鎮聚集力的重大舉措。「十一五」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設施能滿足年1062萬噸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西安到2010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95%,環衛設施建設基本達到部標標準,使城市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發展的目標相協調,與文明古城和國際大都市的定位相適應。其他城市也要切實加大對城市環境衛生建設硬件投入。合理佈局城鄉、區域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推進設施共享。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的改革,完善投融資機制,建立合理價格收費體系。保障政府投入,放開融資市場和經營作業市場,加大垃圾處理收費工作力度,進一步推進環境衛生事業單位的轉企改革,加快環衛單位改制,妥善安置轉制企事業單位人員,合理銜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等關係。全面提高城市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處置和綜合利用的科學水平。推廣並完善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的循環使用,提高城市垃圾的處理質量,防止二次污染,逐步實現城市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6、加快城市綠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十一五」時期,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渭南、榆林等市達到6平方米,西安、銅川、延安等市達到8平方米,咸陽、漢中、安康、商洛等市達到9平方米,寶雞市和楊凌示範區達到12平方米。堅持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編製和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以種植樹木為主,在對現有城市公共綠地改造和提高的基礎上,按照規劃的定位和城市的特色,建成總量適宜,分佈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公園、廣場和林帶,加大綠量。加快城市中心區、城郊結合區、城市道路、河邊、湖邊、山坡綠化帶建設步伐,塑造個性明顯、生動活潑的綠化景觀。西安市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應結合古遺址保護、林帶綠地、山水名勝等有機交融為一體,形成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生態化建設模式,逐步恢復「八水繞長安」的景觀,加速秦嶺北麓綠化,將文物古跡遺址和綠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特色主題公園。加強城市綠化規劃的實施力度,建立並嚴格實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明確劃定各類綠地範圍的控制線。堅持從實際出發,防止和糾正過分強調城市美化和包裝,搞大公園、大廣場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傾向。繼續大力推廣屋頂綠化,主體綠化,加強對居住區綠化、單位綠化及各類建設項目配套綠地建設的指導。繼續做好創建園林城市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創建園林小區、園林單位活動,引導和組織群眾開展植樹活動。綠化城市、美化家園。 7、加快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按照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的原則,先易後難,分步實施,平穩過度,全面推進城鎮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和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機制。放開投融資市場,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放開經營市場,對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公共客運、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實行特許經營制度;放開市政和環衛業的作業市場,逐步實行市政設施維護、城市綠化養護、道路垃圾清掃清運綜合承包。大力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單位企業化改制。實行政企分開,企業盡快實現與政府部門直接經營管理徹底脫鉤,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鼓勵市政公用企業引入社會資本,減持國有股份,優化資本結構。深化市政公用企業內部改革,理順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性發展道路。加強對市政公用企業的行政監管。所有實行特許經營的企業,都要明確經營範圍,通過特許經營權招標,特許經營項目中期評估、特許經營權臨時接管、違規披露、公眾監督等一系列制度,規範市政公用事業市場的准入和清出。進一步理順市政公用事業的價格機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 8、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保障和支撐市政公用建設項目的實施。積極營造「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動作」的多元化投資融資的新格局:一是切實保護國家開徵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等足額用於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作為政府投入的穩定來源;二是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和世行、亞行及外國貸款。各地城市政府結合自身財力、通過年度預算安排,將土地出讓收入、各種政策性的收費、年度財政收支結餘、融資項目投資額及其收益等,拿出一定比例專項用於清償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債務,防範和化解城市政府的債務風險;三是在政府的引導下,運用市場機制,直接向社會融資,推廣城建投資公司資金籌措和市場運作的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四是推進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直接進入資本市場;五是擴大市政公用行業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寬特許經營,轉讓經營權,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市政公用事業;六是在充分考慮資源合理配置,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建立保障救助機制的前提下,根據行業平均成本,兼顧企業合理利潤,確定市政公用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收費)標準,主要是城市供水、供熱、供氣和污水處理的收費標準,城市道路橋樑、公共管網、廣場綠地等非經營性公益事業,仍以政府投入為主。加強對市政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監督和檢查,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強化成本監管,轉變管理方式、健全監管機構,依法進行管理。推進區域性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合理配置有限資源,加強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周邊村鎮等區域規劃的銜接與協調,打破行政界限,加強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區域整合,按經濟、便利的原則安排好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共建共享。
  七、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規模逐年增加,住房消費有效擴大,使我省房地產市場處於產消兩旺、高成長時期,未來五年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全省房地產投資以2005年的280億元為基數,預計平均每年增長15%,到2010年,達到563億元,其中經濟適用住房完成投資320億元,建成1600萬平方米,解決2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力爭房地產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全省服務業增長幅度。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28平方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住房目標。 1、調整房屋供應結構,健全住房供應體系。 「十一五」期間,堅持繼續貫徹國家的調控政策,調整結構,健全供應體系,基本調控原則是:「控制高檔商品房,增加普通商品房,規範經濟適用房,保障廉租房」。力爭商品住房的總量占房地產開發建設總量的80%以上;普通商品住房佔住房開發建設總量的80%以上,同時加快開放二手房交易,搞活住房二級市場。經濟適用住房是住房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適用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不同的是前者包含政府對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保障部分,而後者則不包含福利保障的內容。這就在價格管理上形成了「雙軌制」,由於受益人群難於界定,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執行中,引發了不少新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各地應從實際出發,以真正惠及中低收入家庭為目標,繼續探索、深化和完善經濟適用住房這項重大改革措施。城鎮廉租房是由政府對城鎮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福利性的保障住宅,以地方財政預算安排為主,多渠道籌措廉租住房資金。「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西部困難地區適當予以資金支持,省財政也將建立支持市、縣建立廉租房制度的資金,通過規範的辦法對困難市縣予以資金支持。到2010年,全省地級以上城市都要全面建立較為完善的廉租房制度,基本做到應保盡保。這項制度作為縮小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納入省政府對各市、縣目標責任制管理。研究解決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的有效機制。通過完善住房供應體系,發展租賃市場,建設職工公寓等多種辦法,滿足進城務工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 2、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監管體制。 「十一五」期間,堅決貫徹執行國家《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不斷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從行政機關國營企業向個體私營企業延伸;不斷提高住房公積金繳交比例,根據建設部等部委的有關通知精神,住房公積金繳交比例達到12%左右;不斷提高住房公積金的使用率,大力發展個貸業務,推行一廳式辦公,努力幫助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不斷加強住房公積金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和網絡監管系統,確保住房公積金的安全運作和長足發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繼續加強和改善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繼續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創新的辦法,從編製土地供應計劃,確定供應方式和供應程序等環節,規範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嚴格監控土地的最終用途,糾正非理性用地、非規範用地和非正當用地,保持房地產供需相對平衡,避免引發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實行供應和需求的雙向調節,綜合治理。繼續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執行房屋拆遷計劃批准制度,減少被動住房需求。同時通過銀行信貸和稅收調節等措施,合理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總量和方向,一方面提高對房地產企業的貸款門檻,另一方面,又拓寬房地產開發的融資渠道,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允許開發企業在市場上直接融資。既放開二手房交易,搞活房地產二級市場;又加大稅收調節力度,控制投機炒作房地產。加快建立並完善房地產信息系統,使全省城市所有開發建設的樓盤實施情況,都可以在網上公開查詢;所有投資者和消費者都可以查詢到待供土地和待售商品房情況等。總之,在「十一五」期間,抓住土地控制、金融貸款、稅收調節、拆遷管理和信息預報等科學調控措施,努力實現房地產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促進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相關產業相協調。 4、繼續整頓和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 「十一五」時期的重點是健全市場規則、嚴格市場准入,加強市場監管,查處違法行為。實行實名制購房,推行商品房預售合同網上即時備案,健全預售合同備案,全面落實期房轉讓規定,制止期房抄作。落實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製度,項目手冊備案制度,建立健全商品房交付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房地產估價、經紀活動管理制度。完善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完善個人住房貸款擔保機制。完善房地產權等保障體系,改進房地產權屬登記制度,完善房地產抵押制度等,使房地產市場依照上述規則運行,各方權益得到保護。嚴格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服務機構和物業管理企業的資質管理,嚴格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經紀人、物業管理人員的資格管理,不符合資質和資格的,不許進入市場從事經營活動。繼續加大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的力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查處虛構買賣合同、囤積房源、發佈虛假廣告、提供不實價格和銷售進度信息、惡意哄抬房價、誘騙消費者爭購、以及炒買炒賣和囤積土地等行為。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將房地產企業的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據以對企業的資質和個人的資格進行處理。 5、大力推進物業管理市場化進程。健全物業管理各項制度,形成質價相符的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依法建立健全業主大會制度。物業管理招聘合同制度。改善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的關係。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已售公有住房和原產權人盡快脫鉤,進入社會化、市場化的物業管理。「十一五」期間已購公有住房的物業管理的覆蓋面要達到50%,新建的商品房全部進入物業管理。全省城市物業管理的覆蓋面達到60%以上。規範住房專項維修資金的歸集、管理和使用,保障住房維修工作的正常進行。 6、進一步加強房屋拆遷管理。「十一五」期間,繼續把加強拆遷管理、正確處理拆遷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作為保行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大事來抓。著重解決好重貨幣補償、輕實物安置、被拆遷人對補償安置方式選擇權缺乏保障、補償標準普遍偏低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規範市、縣房屋拆遷管理機構及職責,全面實行政、事、企相分離。加強拆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推行拆遷工作的規範化管理,嚴格執行房屋拆遷許可、公示、聽證、資金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拆遷單位資格管理,建立拆遷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嚴格市場准入與清出。完善被拆遷困難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全面實行最低單價補償和最低總價補償制度。嚴格實行房屋拆遷計劃管理,合理確定拆遷規模,從源頭上控制和預防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健全拆遷管理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拆遷中損害群眾利益問題的重點案列的督查力度,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
  八、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構建現代建築業 1、進一步加快產權改革的步伐。建築施工企業和勘察設計單位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明確市場定位,突出主業,強化管理,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運營效率。 「十一五」期間,全省所有國有建築企業都要完成產權制度改革。除涉及國家機密和特殊行業外,全省勘測、設計單位的國有資產實行全部或部份退出,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責任制或合夥制等多種所有制形式。 2、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在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全省所有建築施工企業都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實施橫向聯合,使產業鏈向前後左右延伸,完善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等企業組成的承包商體系。總承包企業要做大做強,專業承包企業做專做精,勞務分包具有各類工程施工操作技能。總承包企業進行勞務作業分包時,逐步、全部使用具有勞務資質的企業,並通過合同向勞務分包企業結算勞務費。到2006年6月底,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必須全部使用有資質的勞務企業;一級企業使用有資質的勞務企業的比例不低於60%,2007年6月底不低於90%,2008年6月底所有企業必須全部使用有資質的勞務企業。在實現企業結構初步整合和調整的基礎上,要積極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繼續深入建築業產業結構與工程項目組織方式的調整和改革,增強綜合實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與國際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軌。引導和鼓勵具有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資質的企業,建立與工程總承包業務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充實項目管理人員,提高融資能力,發展成為具有設計、採購、施工綜合功能的工程公司。支持大型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與國際大型工程公司以合資或合作的方式,組建國際型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參加國際競爭。通過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建築業不同產業環節的改造、重組、集中、整合、逐步擺脫單個企業在不同層面上提供勞務「掙飯吃」的被動局面,逐步通過產品、價格、品牌提升和重塑企業形象,真正做大做強,推動建築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創建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集團,拓寬國際市場。 3、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創造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建築市場環境。進一步破除條塊分割,在全省建立統一的建設工程招投標大市場,將各行各業的建設工程全部納入這個大市場進行交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各類工程的招標投標實行有效監督。與此同步完成省招標辦及其他5個城市招標辦與交易中心(有形建築市場)的徹底分離。推動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用信息檔案系統,並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建立失信懲戒機制,依法查處失信行為。完善工程擔保制度,運用經濟手段規範建築市場主體行為。積極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建立起包括建築工程險、安裝工程險、工程質量保險和相關職業責任保險等內容的建設工程質量保險體系,以化解工程建設各方技術及財務風險,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建設各方誠信守信。繼續完成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施工許可、工程結算、竣工驗收備案制度,有效遏制建設單位惡意拖欠工程款的問題。改革工程造價管理制度,構建適應於建築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和造價管理體制。針對工程造價分段計價分段管理導致的問題,加快推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改革,研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計價依據和相關信息,特別是工程量清單商務標評標、合同鑒訂和結算等相關配套管理辦法,為建立公平、透明和競爭有序的建設市場環境服務。 4、強化建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強化落實質量責任制度,確保工程主體結構質量和功能質量。加強重大工程的超限審查、施工圖審查和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督。在繼續抓好住宅工程結構質量的基礎上,加強功能質量、裝修質量和室內空氣質量的監督。健全勘察設計單位質量保證體系。把勘察設計質量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工作人員,貫穿到勘察設計的全過程。各類建設工程的施工圖文件及勘察報告審查率要達到100%,未經審查批准工程不得進入招投標階段,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堅決杜絕未經審查批准的勘察設計文件進入建設市場。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管理。建立村鎮建設質量安全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鎮建設的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改進監管方式,加強施工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提高監管效率。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精幹高效、保障有力的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及時協調解決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加強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監督機構的建設。建立安全生產預警提示制度和事故約談制度,完善建築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及日常監管制度,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嚴格執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行政主要領導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城鄉防震減災工作。明確抗震設防和抗震加固各方主體責任,逐步建立社會組織、企事業和政府共負責任、共擔風險的抗震設防或抗震加固機制。編製好城市抗震防災規劃,認真進行抗震普查,抓緊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工程進行處理加固。認真做好抗震防災的設防管理。堅持把抗震防災工作落實到建設工程的選址、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竣工驗收的全過程。切實完善防震應急預案,納入政府預案,切實保障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和信息網絡的抗震安全。
  九、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與監管我省是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的大省,加強對其保護與監管任務繁重。「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管理體制、編製保護規劃、認真貫徹實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名街區、文化名村鎮的規劃編製和管理。完成全省80%以上的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和審批工作。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監管信息系統的覆蓋面達到100%。 1、加快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規劃的編制和管理工作。西安是中國千年古都、絲綢之路起點、東方古都的典型代表,保護好西安古城是全省、全國乃至全人類的責任。按照《西安2004——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西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確定的西安城牆、蓮湖歷史風貌區、北院門和三學街歷史街區以及湘子廟、德福巷、竹笆市等街道和33處文物、102座傳統民居、52棵古樹名木等保護的內容、範圍、措施等要一一落實。認真把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加深加細,在完善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增加對保護工作的投入。全面貫徹《城市紫線管理辦法》,抓緊完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辦法,特別是明確界定名村、名鎮的保護規劃編製,保護修復、動態管理、保護機構建立等具體工作辦法。 2、深化風景名勝區體制改革。繼續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強化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進一步理順並完善風景名勝區的管理體制,明確各級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是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管理部門,加強部門協調,堅持依法行政。城市政府要加大對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和建設工作的資金投入。同時制定切實有效的經濟政策,廣開風景名勝區維護建設資金渠道,逐步實現維護建設資金多元化。在切實保護好資源的前提下,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特點,探索經營體制改革創新,開展多種經營活動,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增強自我發展的活力。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管理要依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為依據,嚴格按照保護的內容、範圍、項目和辦法執法監督,堅決糾正制止破壞性開發建設、損害風景名勝區自然形態和環境的違法行為,並依法進行懲處。繼續做好風景名勝區資源調查,評定工作,繼續開展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繼續做好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的研究,發掘和豐富資源的類型。
  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開發,為建設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智力支撐科技和人才是支撐全省建設事業快速發展的兩大支柱。到2010年,全省建設領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要有顯著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到80%,科技進步對建設事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具有創新能力、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達到職工總數的30%,在一線操作人員中,高、中級技術工人達到70%。
  1、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和重大關鍵技術的技術創新。通過以下課題研究,力爭取得突破:一是住宅科技技術和住宅產業化發展的研究,包括住宅產業現代化基礎技術,住宅建築節能、隔聲、環保等技術和產品;二是城市化與小城鎮建設的研究,重點突出城市與小城鎮規劃佈局空間體系和節約土地資源;三是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環境的研究,研究現代城市規劃原理、交通特徵和相關技術措施,加速水工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城市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發、地下空間開發的相關設計、施工技術以及城市防災減災;四是建築業工業化、現代化的研究,適合我省省情的工業化、現代化途經、措施,超高層、巨型、大跨度結構建築技術。還有建設事業信息化與數字化以及建設領域的軟科學研究。
  2、建設適合我省省情的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系統。實現全省建設規劃、建設與管理的信息共享,完善「陝西建設網」,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突出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數據庫建設,不斷提升信息共享程度。推進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電子政務建設,通過政府引導,促進行業和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工作環境。
  3、加強人才資源的開發。全面實施「十一五」全省市、縣(區)分管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市、縣(區)長和建設部門領導幹部培訓規劃,繼續採取行之有效的培訓形式,對全省分管建設事業的市、縣長和建設局長、房管局長輪訓一遍。進一步強化技術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完善執法註冊人員和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建設,培訓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既掌握現代化知識,又懂企業管理的骨幹人才。
  4、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和農民工培訓。建立以崗位培訓為主導,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術技能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人才開發培訓機制。依托各類建設高(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院和技工學校,採取校企合作、產教結合、訂單培養等多種形式,加快培養一線操作人員,以適應建設事業發展之急需。在一線操作人員中80%是農民工,是一線人員的主體。因此,要大面積開展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農民工培訓所需經費由政府、企業、農民工個人共同負擔。企業按照《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要求,按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培訓經費。
  十一、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1、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行政務公開。要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切實轉變各級建設部門的職能,盡快從直接參與經營管理轉向加強市場監督,完善公共服務上來,轉到依法行政上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將管理職、權、辦事依據、程序、時限、標準、結果等向社會公開,置於群眾監督之下,建立完善各項政務公開制度,緊緊圍繞政務公開的範圍、內容、形式、工作標準、時限要求、服務承諾等內容,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政務公開工作考核制度、政務公開評議制度、政務公開責任追究制度,使政務公開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加強執法監督。進一步加強建設系統上級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層級監督。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和司法監督,加強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建立健全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通過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基本形成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公正執法、執法靠民的思想觀念和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要賠償的執法監督機制。 2、做好立法工作。「十一五」時期,按照全省建設事業發展規劃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擬向省人大和省政府提出《陝西省建築施工安全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立項。同時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修改發佈後,我省相應法規、規章的修訂起草工作,按立法階段的責任分工,主要做好調查研究,資料準備等方面的工作。 3、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深入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工作機制,加強幹部隊伍法制教育,實行領導幹部法制講座、理論中心組學法、重大決策法律咨詢等制度。建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情況考核制度,納入公務員年度考核內容。繼續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理順執法體制,積極推進建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現有執法隊伍,繼續推進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建設行政相對集中的行政執法,避免多頭執法、重複執法,理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制,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降低執法成本,提高執法效率。切實加強行政執法人員建設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
storag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